close


小妞妞每天的睡姿都讓 JJ 擔心她未來嫁不出去

因為非常的......豪氣



原本以為這樣的豪氣只有我們自己家人知道

沒想到連托嬰中心的老師們也知道了

上週在扥嬰中心的妞妞專屬照片區裡面看到一張名為『上傳日期:99.05.07 活動側拍─小妞豪邁大字型休息中』的照片

12732462521.jpg



我看了直冒冷汗

心想:妞妞啊,我們還想說妳在托嬰中心會不會跟在家裡不同

沒想到妳走到哪兒都一個樣啊......




其實這篇文章不是要來笑小妞妞的

只是想記錄一些心情的轉折




我最近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太放不下小妞妞

例如即使是 JJ 輪班日,我還是會幫忙泡奶、收個東西、寫個連絡簿、弄個副食品

頂多,就是對妞妞的哭鬧比較沒有罪惡感罷了

JJ 問過我很多次,為什麼我不放自己假,不讓自己晚點回來、不出去走走、不這樣那樣

他說如果我沒值班的時候還是掛念著妞妞,這麼放不下,除了把自己累壞,也會逐漸把妞妞跟自己綁在一起



我說:『我也不想這樣啊!但,我可能是對你沒信心......』



話說出口,我自己愣了一下

然後才繼續說:『我怕當我什麼都不管的時候,讓你對照顧妞妞有挫折感與排斥感,然後就不願意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出手了』




JJ 停了一下,說:『我的論文就是想寫這個東西,不要說女生對男生照顧孩子沒信心,更奇怪的是就連男生自己都沒信心』




這件事情之後,我就常想

我自認不是個喜歡黏著小孩的媽

現在之所以很多事情會考慮到小妞妞,除了她是我們家的一份子之外,更多的原因是她沒有行為能力

她不餵食就沒辦法活、不換尿布就會長疹子、不洗澡會黏答答臭咪咪、不理她就會狂哭到很像被家暴,會吵到鄰居

然後如同我跟JJ說過的話,因為我一個人沒辦法完全照顧她,於是我非常需要另一個人的援手

也是感同身受,我希望能照顧到另一個人的心情與體力,而不忍心放他一個人面對這個六七個月大的娃兒

這樣卻會讓我沒辦法完全休息




而且,會養成一種“把小妞妞放得比我自己還高”的習慣

這不能變成一種習慣,因為妞妞遲早是個三歲、五歲的小女孩,或者十三歲的青少女,或者二十五歲的女人

我必須隨時警惕自己

此一時、彼一時,絕對不要用一樣的心態與習慣面對小孩

小孩一天一天長大,對待她的高度也要跟著調整,要跟她一起走

所以這是我的關卡,我還在想辦法克服




JJ 的關卡跟我有點像又不是太像

今天早上妞妞又在半夢半醒

她半夢半醒的時候很煩,會在她的小床上一直翻身,翻成趴姿

但她又不願意趴著,硬是要把頭抬起來,偏偏自己還沒醒

於是就會邊抬頭邊哭哭,吵人

即使把她喬正成躺姿,她還是硬要翻成趴姿(這時還是在睡)

搞很久,搞到大人都沒睡意了,這傢伙才願意睜開眼睛

這時我們才會給她喝奶



今天上午四點她就是這樣折騰,把 JJ 惹惱了

我聽見 JJ 在 murmur:『妞妞,把拔這麼早起,不是為了要在這邊跟妳攪和的』



JJ 早起要做什麼

因為他昨天晚上把妞妞哄睡之後自己也累得在客廳睡著

什麼事都沒做,遑論看書寫論文了

這種生活每天每天過下去,會恐慌的,尤其對一個有目標在前方等著被完成的人來說



但他也很清楚,這就是人生

他就是有女兒要照顧、有太太的心情要分攤、有工作上的事要煩心、有自己的情緒要處理

永遠都覺得很累、永遠都睡不飽

所以也不是生氣、也不會抱怨,只是無奈而已

這是 JJ 的關卡





至於妞妞,也有關卡


她似乎漸漸有比較長期的記憶了

認得我和 JJ ,也因此當她在家,視線中看不到我或 JJ 的時候,就會哭

嚴重的時候,即使視線看得到我們、耳中聽得到我們的聲音,還是哭,她就是要抱




我不知道其他父母的做法,或是學理怎麼說

我跟 JJ 的共識是希望能滿足妞妞想被擁抱的需求

我不認為抱多了就會更討抱,我甚至認為即使變成討抱,那也是需求不足,表示她是個高需求的孩子

我相信需求一旦被滿足,她就會相信自己有價值

不會為了討抱,反而用別的她不喜歡的行為去交換抱、交換愛

不需為了討抱討愛去迎合別人,無論是長輩或者她未來的朋友、伴侶

所以即使妞妞最近不太一樣,更黏人抱,我們也覺得沒有關係

不過如果這是所謂的分離焦慮,我想,處置的分寸就要很注意

 






協助寶寶遠離分離焦慮 (文章出處-好媽媽懷孕寶寶交流網


分離焦慮是幼兒時期常見的心理危機之一,當寶寶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表現,如果處理不當,對寶寶日後的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則可能造成影響,因此,父母親應掌握正確態度與方法,陪伴寶寶一起走過分離焦慮。

 

文╱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技術長暨臨床心理師陳玉馨 執行╱吳佩儒

 

PART 1徵兆篇

 

何謂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我們不難就字面上的意義去了解,其指的就是當孩子離開父母親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表現。依據一般的發展時序來看,寶寶出生時仍沒有主體感覺,「自己」只是這個環境中的一部分,不論被誰抱著、照顧著似乎差異不大;然而到了6~8個月大的階段,寶寶開始體驗環境與主體的差異性,注意到與他人之間的連結,並能感受來自於媽媽或照顧者的愛、關懷與注意,這個時候寶寶對於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會感到不安、擔心、無助,這種對分離的焦慮感受,大部分會持續到2歲半至4歲之間而慢慢淡去。極少數孩子的分離焦慮歷程比較短暫,這多半與環境刺激的特殊性有關,例如家裡是做自營生意;不過,也有部分孩子曾在分離過程中經驗創痛感受,導致分離焦慮持續的時間特別久,甚至演展成個人對環境、未來的不安全感受。

 

常見的徵狀表現


當看到6~8個月大的寶寶,在與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例如:爸爸媽媽離開寶寶身邊、離開房間,或是晚上睡覺時間寶寶得一個人睡在娃娃床上),會開始出現緊張不安或沮喪、悶悶的情緒,或是特別黏人、特別愛哭,甚至特別固執,希望照顧者能留在身邊的行為表現,這都是出現了分離焦慮的訊息。一般來說,隨著寶寶年齡的不同,其分離焦慮的徵狀表現也會略有不同。

 

 Focus 1歲至1歲半是高峰期


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在1歲至1歲半之間會有較嚴重、明顯的表現,這與寶寶的表達能力增強以及探索範圍增加、分離機會增加有關。不過,隨著寶寶對父母的存在有安全感,對環境與自我狀態的掌握也愈來愈有信心,其對於分離的焦慮狀態就會逐漸改善。

 

PART 2因應篇

 

妥善處理建立良好經驗


分離經驗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孩子都必須學習接受與因應分離所帶來的焦慮感受。不過,當寶寶在面對人生階段中第一場幼兒期的分離焦慮歷程時,如果可以順利地度過,那麼面對往後人生中所出現的大大小小分離或許就會容易許多,因此,父母們應該同步配合,協助正在面對或即將面對分離焦慮狀態的寶寶。

 

因應分離焦慮11Tips


適當的準備及因應,有助於降低分離焦慮的發生機率,或是改善寶寶的分離焦慮反應,建議父母可從下列幾點著手:


Tip 1 確信分離環境的安全性
父母如果要安排寶寶獨睡,必須先確認睡眠的環境是否安全、安適;若是要將寶寶托給保母或托育中心來照顧,也應該先確認替代性照顧者不要超過2人以上且能常陪伴在寶寶身旁,而托育環境的安全更是重要。

Tip 2 讓寶寶覺得安心才離開
在必須和寶寶分離的情況下,最好給寶寶一點時間,建議父母親可先陪伴寶寶,直到他比較放鬆後才離開。當然,如果能預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是更好的,即使他才7、8個月大,語文理解或表達的能力都尚未完整發展,但是「預告」與「預先陪伴熟習新事物」的習慣,能讓寶寶在適應未來生活歷程時更為順利。

 Tip 3 記得說再見
父母親要記得在分開時與寶寶說再見,這對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承諾,也是對你產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經處在焦慮的分離情緒中,也要記得跟寶寶說再見,因為這是你和寶寶之間建立信心的好機會,千萬不要偷偷地或強硬地與寶寶分開。

Tip 4 找到對的臨時照顧者
如果父母親要外出一段時間,務必要將寶寶托育給自己與寶寶都信任、熟悉的臨時照顧者,這對於減輕分離焦慮非常重要。

Tip 5 讓寶寶帶著喜歡、信任的玩具
有些寶寶獨愛他自己的熊熊玩偶,有些寶寶則是獨愛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寶寶與父母親短暫分離的過程中,不妨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讓寶寶舒服許多。

 Tip 6 讓寶寶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東西
如果要與寶寶暫時分離,可讓他帶著父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幾樣東西在身上,如鑰匙、梳子、包包,讓寶寶對父母親的存在感與回來的承諾更加有信心。

 Tip 7 預告回來的時間
父母親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安排說給寶寶聽,讓寶寶了解父母親還會再回到他的身邊。

 Tip 8 盡可能按照承諾進行
父母親要盡可能遵守自己對寶寶的承諾,即使真的無法按照承諾進行,也應該讓臨時照顧者了解自己的狀況,再由臨時照顧者將訊息轉達給寶寶。

Tip 9 閱讀
 平時可和寶寶一起閱讀與分離焦慮有關的故事,讓寶寶在閱讀聆聽過程中增進對你的信心,也增加對於分離焦慮的了解與處理概念。

Tip 10 玩躲貓貓遊戲
對於年齡較大、已學步行走的寶寶,父母親可和他們玩躲貓貓或藏東西的遊戲,有助於讓寶寶體會到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或是終究能夠再回來。

Tip 11 玩鬧鐘遊戲
 運用遊戲讓寶寶適應分離,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父母親可以用鬧鐘計時,從1分鐘開始,慢慢拉長與寶寶分開的時間,藉由玩這種遊戲的過程,寶寶會逐漸能適應分離的情境。

 

建立良好的親子依附關係


父母親與寶寶的依附關係,決定著寶寶對自己的信心與對環境的安全感,所以不論在概念上或實際臨床經驗上,都會建議父母親要避免長期托兒(例如週末、假日才把寶寶接回家裏),或是選擇過於複雜、有許多照顧者的嬰兒托育中心。在現代社會中,雙薪家庭的比率相當高,將寶寶托育的情形也無可避免,不過,雙薪家庭若能選擇白天托育、晚上接回家由自己親自照顧的模式,則父母親對於寶寶發展情形、情緒狀態、行為反應的了解與掌握,將會是比較良好的狀況,且在親子關係上也比較能延續與建立穩定的信任基礎。此外,若父母親每天可撥出半小時的時間,專心經營親子互動,增加與孩子相處的機會,使孩子體認父母無條件與持續性的關愛,如此也有助於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


Focus 陌生人焦慮VS. 分離焦慮


3、4個月大的寶寶能夠區別陌生人與熟悉照顧者之間的差異,進而在面對陌生人時產生退縮、懼怕的反應,此謂「陌生人焦慮」。等寶寶稍大一點(約6~8個月大),每當離開主要照顧者所出現的負向情緒與特殊行為反應,則視之「分離焦慮」。




文章出處
按這裡



對幼兒來說,媽媽就是他的一切!要活下去,一定要有媽媽在身邊照顧、呵護,從媽媽身上得到食物、水,還有懷抱的觸感,被愛的感覺。一旦失去這些,幼兒就會感受到生命倍受威脅,甚至因此衰竭而死。因此,媽媽的存在,對幼兒來說就等同於生命的存在!失去母愛就失去了維生的機會。與媽媽分離就好像要與自己的生命分離一樣。

※分離焦慮的症狀

分離焦慮會發生在嬰幼兒時期,或是兒童期需要上學的時候,有些人甚至延續到成人期,影響人際互動與生活適應。幼兒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以黏人最常見。一定要媽媽的陪伴,跟在媽媽身邊,或是媽媽必須在視線之內,否則就會感到強烈不安,哭鬧地非常嚴重。有些孩子會透過拒絕參與某些活動來表現分離焦慮:不願意上學、不想去褓母家,不願意跟其他人玩、或是不願意自己睡覺等等。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會有生理反應或身體抱怨,例如:與媽媽分開時會哭到嘔吐;抱怨頭痛、肚子痛;噁心感等。


※分離焦慮的成因

幼兒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呢?發展心理學家探討了幾個可能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可能跟幼兒的認知發展程度有關。大約在嬰兒期7、8個月開始,幼兒記憶力發展更加良好之後,能夠開始辨認媽媽和其他陌生人的不同,所以開始產生陌生焦慮,分離焦慮也伴隨發生。

第二個因素可能與認知發展中的「物體恆存概念」有關。「物體恆存概念」是指嬰兒可以了解物體從眼前消失後,並不是永遠消失,還可以在他處找到。大約5、6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概念,所以假如看到眼前玩具消失了,他們多會表現尋找的行為。分離焦慮似乎可以用「物體恆存概念」發展不完全來解釋:幼兒不了解媽媽在眼前消失後,還是會出現的,因此就產生心裡的恐懼和焦慮,展現分離焦慮的行為。

第三個可能因素是幼兒「社會發展」較成熟,有「安全的依附關係」,與媽媽關係非常緊密。這種母子關係的緊密連結,會讓孩子無法暫時離開媽媽的身邊。不論如何,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反應,與生命中越重要的人分開時,個體越可能產生痛苦的情緒。

 

※媽媽也會有分離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

擔心孩子生病而過度保護、過於照顧孩子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把孩子當成生活重心而無法與孩子分開等。反而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媽媽也必須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幼兒共同渡過分離焦慮的危機。假如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人發展的必經過程之一,只要適當地處理,幼兒還是會渡過的,媽媽們不必太過度擔憂。

 

※處理分離焦慮的適當技巧

該如何處理幼兒的分離焦慮呢?以下分享幾個重要的技巧:

一、平時的訓練:在嬰兒時期約5-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平常讓孩子獨處時候也要常發出聲音,讓他知道你在身邊。大一點的時候,可以開著門但是在不同的房間活動;或是不時查看孩子等等。

二、要有一段分離緩衝期、漸進式地引導: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孩子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分階段讓孩子習慣分離的經驗,譬如托育時先從幾個小時到半天,最後變成一天。托育前先與褓姆見面、去褓母家熟悉環境。

三、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不要擔心分離焦慮會對孩子產生長遠的影響,畢竟這是人生必學的功課之ㄧ,有一天你跟孩子還是要分開的!因此一開始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該離開還是要離開。但是要給予保證:拿一個東西給孩子保管,並且承諾一定會回來。放一個孩子熟悉的屬於你的物品在他身邊,好像你就在身邊一樣。

 

 

※錯誤的處理技巧

以下幾個錯誤的處理方式,供大家參考:

一、避免將幼兒關在黑暗的場所,或施以恫嚇的手段:例如孩子不聽話時,威脅他說會被鬼抓走,這類的話語會讓幼兒的潛意識產生幻想,加深他內心的恐懼,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症狀。

二、避免強迫分離的情形發生、不要在生氣地情況下與孩子分開:孩子需要的是你的安撫的話語或肢體接觸,媽媽情緒化的表現會讓孩子更加不安。

三、避免以欺騙的方式處理:分離焦慮就是因為他不相信你還會再回來,欺騙只會加深孩子對你離開的不信任感。

四、避免趁孩子睡著時離開:醒來後找不到媽媽,才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創傷。經過說明的分離,可以提升孩子適應分離的能力。


最後,分離焦慮是人生必經的歷程。通過了它的考驗,孩子的人生會走得更順、更加獨立、更能爲自己負責。學會面對生命的失去,才會更懂得珍惜擁有的!媽媽只需要適當的處理和協助,扶孩子一把,但不是用全力支撐孩子生命的重量,這樣才能扮演好母親的角色!不會因為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自我防禦的力量。眼看著孩子哭泣跌倒,卻能溫暖地關懷引導,就是母愛最充份極致的發揮!

 

                                      (以上文章出自新光醫訊128期)



無論妞妞是不是正在經歷第一次的分離焦慮

但陪她走過任何一條新的路,是父母的責任

所以,就邊走邊學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lvial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